• 1
  • 2
  • 3
母婴产业服务系统


 

卵巢&子宮的保健方法

 


女性有一對卵巢,位於骨盆腔內,子宮的左右兩側,為女性生殖系統最重要的器官。卵巢的功能在於排卵和製造荷爾蒙,醫院院長說明,卵巢本身可分泌雌激素、黃體素和雄性素,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成;黃體素可增加子宮內膜血流,並使其內膜變厚,更適合孕精卵著床。如果卵巢的功能出了問題,卵子排不出去,荷爾蒙分泌也會不正常,造成月經異常及不孕。

 

一般而言,月經規則的女性會受到腦下垂體荷爾蒙的影響,就是濾泡激素和黃體激素的作用。從青春期開始,每一個月就會有一個卵子在濾泡內成熟,釋放出一個卵子細胞,稱為排卵。如果卵子和精子在輸卵管受精,受精卵會繼續往子宮方向移動,4~5天後便到達子宮腔;受精第6天便於子宮內膜壁上著床,開始懷孕。如果卵子、精子沒有受精成功,子宮壁就會在排卵後第14天剝落成為月經。然而,女性的卵子數量從出生就已固定,不會再產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少,直到更年期,卵子用盡後,就會停經。

 

照護原則

 

卵巢重要的功能就是規律排卵,進而產生規律的月經。在日常生活中,某些藥物會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影響到排卵規律性,當這些藥物長期使用的情況下,就會對卵巢造成明顯的影響,像是婦產科會使用的避孕藥及不孕症使用的排卵針,前者會讓卵巢不排卵,後者會讓卵巢瞬間大量排卵。其實這兩者並不符合正常卵巢的生理運作,但都是醫療上必須的,因此,提醒所有女性一定要在婦產科專科醫師的指示下,正確使用荷爾蒙藥物,才是保養卵巢的王道。

 

孕前

 

在平日保養上,王威揚院長建議,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包含作息正常、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愉快心情、攝取新鮮健康食物,以及遠離空氣污染與化學毒物等,尤其是現今環境中含有許多環境荷爾蒙,這也是為什麼不孕症及子宮腫瘤案例越來越多的原因。

 

孕期

 

懷孕期間,卵巢處於休息狀態而不會進行排卵,無須特別保養,只要定期接受產前檢查即可。但有時可能出現卵巢瘤,由於腹部容量很大,有些較小的卵巢瘤完全沒有症狀,經由產前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

 

產後

 

產後哺餵母乳的階段,因為泌乳激素持續升高,也不太會有排卵的機會,只要將月子坐好,就是產後保養最好的方法。

 

常見疾病

 

卵巢常見的疾病除了腫瘤之外,還有處於生育年齡的婦女最關心的「卵巢衰退及早衰」與「多囊性卵巢症」。

 

卵巢衰退及早衰

 

卵巢衰退與卵巢早衰都是代表卵巢的功能不彰。「卵巢衰退」指的是卵巢正處於衰退狀態之中,卵子庫存量即將耗盡;「卵巢早衰」則為40歲前卵子庫存量已耗盡,無卵可用,也就是停經的意思,發病率占成年女性的1~3%。

 

「卵巢衰退」最常見的症狀是不明原因的月經週期變短,而且經血量減少,例如:經期從30天縮短為26天來一次或更短,經血量從5天減為3天或更少;「卵巢早衰」的症狀則為女性不到40歲就停經,造成原因很多,包含染色體異常、先天發育缺陷、自體免疫性疾病、卵巢感染、癌症治療中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卵巢切除等,都會影響卵巢正常功能運作。

 

無論發生卵巢衰退或卵巢早衰的狀況,都不會再恢復正常,若有生育需求的婦女,面對卵巢衰退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握有限時間盡快懷孕,在眾多懷孕方法中,採用試管嬰兒是最有效率。至於卵巢早衰的婦女,若還有生育壓力,借卵生子是唯一的選項。

 

多囊性卵巢症

 

罹患多囊性卵巢症的婦女在進行超音波檢查時,會發現兩邊卵巢長出許多小囊,每邊卵巢的小囊大約有10個以上,所造成的臨床症狀包含月經不規則(月經週期過長或無月經症)、不孕、肥胖、多毛、長青春痘、皮膚色素沉澱等症狀。多囊性卵巢症最常發生於生育年齡婦女身上,發生率佔生育年齡婦女的6%,也就是說大約每20個生育年齡婦女就會有1個罹患多囊性卵巢症,最大影響是月經不規則或不孕,對於女性來說,重要性無庸置疑。

 

多囊性卵巢症的病因,目前還無法獲得完全詳實的答案,但根據研究顯示,推測與遺傳基因有關。這類型患者的身體細胞對於胰島素的利用是有缺陷,而且這種缺陷是先天性。正因為多囊性卵巢症受到先天影響,並不容易事先預防,通常都是等到月經出現異常之後,才會逐漸發現問題。

 

治療多囊性卵巢症患者,最重要是減輕體重至理想範圍內(BMI小於24)。對於不想懷孕的患者來說,可定期投予黃體素或口服避孕藥,使月經來潮,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否則若長期月經不來,子宮內膜增厚,可能會讓子宮內膜增生,進而癌化。至於想懷孕的多囊性卵巢症患者,最常用使用口服排卵藥來治療不排卵情況,使卵巢規律排卵,提升受孕機率。

 

子宮位於骨盆腔的中央,前有膀胱、後有直腸,由8條韌帶將其固定。成年女性的子宮大小平均為長7公分、寬5公分、厚3公分,子宮腔容量則約5毫升。對於女人來說,子宮非常重要,是孕育下一代的場所。

 

照護原則

 

無論在孕前、孕期或產後,對子宮都應特別注意,以維持健康的狀況。

 

孕前

 

避免太早進行性行為和太年輕就懷孕生產是未婚女性照顧子宮的重點,女性太年輕就懷孕生產,由於心態及子宮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難以擔負起孕育胎兒的重任;若太早進行性行為,且又過於浮濫,容易導致生殖系統感染,日後將不孕、慢性下腹痛及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

 

太早進行或浮濫的性行為常會以反覆的人工流產做為收場,造成子宮潛在的損傷,因此,孕前保養子宮的重點是避免性病感染及適當的避孕措施。

 

孕期

 

懷孕後,子宮由原來僅重約50公克,到足月妊娠可達1000公克,整整增加了20倍,其中可容納胎兒和羊水5000毫升的內容物。

 

子宮在懷孕初期停留在骨盆腔內,隨著子宮變大而向前壓迫到膀胱,因此,會出現頻尿問題。到了懷孕5個月左右,子宮底部會與肚臍同高,從外觀可見腹部隆起,此時子宮較不會壓迫膀胱,頻尿症狀得以緩解。自此子宮持續向上升,到了足月時,子宮底已達到劍突以下的高度;生產前當胎兒頭部進入骨盆後,子宮才會下降,此時又開始出現頻尿的症狀。孕期的子宮保養就是要定期接受產前檢查,並且避免於懷孕初期與末期3個月進行性生活,降低子宮內感染、早期流產及懷孕末期早產的機會。

 

產後

 

生產後的幾分鐘內,子宮就會收縮,目的在於排出胎盤且加速產後子宮止血,這種收縮會引起下腹疼痛,此乃正常的生理現象,產後前幾天都可能發生,尤其是在哺餵母乳時,因為乳頭的刺激引起子宮收縮,幾天後便逐漸消退。

 

產後還會出現「惡露」,這是從陰道流出帶血的液體,來自於子宮組織和生產時沒流乾淨的血,這些血大部分來自於胎盤連結子宮壁的地方。事實上,産後1、2天的惡露與經血一樣呈鮮紅色,之後惡露量會慢慢減少,而且顏色先變成深咖啡色,接著是粉紅色,2週左右就成為鵝黃色,產後4~6週內完全停止,若超過此時間仍繼續出現,應該盡快就醫。

 

產後盡量哺餵母乳,加速子宮的收縮及復原。不過,在惡露未消失之前,建議暫停性生活,並且經常注意會陰部的衛生,防止細菌進入而造成感染。

 

常見疾病

 

別看小小的子宮,產生的疾病可不少,其中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症是最常見的良性疾病。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及結締組織異常增殖所致,屬於子宮肌肉細胞的良性腫瘤,可能發生在子宮肌肉層、粘膜下或漿膜下長出肌肉瘤,腫瘤大小不等,具有單一或多發性,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任何異常症状」,其次是月經改變,例如:月經週期縮短、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不規則陰道流血等,其他較少見的症狀還包括腹部可摸得到腫塊、腹脹或頻尿及肌瘤發生扭轉或變性時引起的疼痛。

 

子宮肌瘤好發於30~40歲之間,具體成因目前尚未十分明確,但就學理及觀察推測,子宮肌瘤的產生與女性荷爾蒙,也就是雌激素有關,因為停經後的婦女很少發現有子宮肌瘤,停經前有肌瘤的婦女在停經後,大部分的肌瘤都不再變大,甚至有萎縮的趨勢。

 

針對沒有症狀的子宮肌瘤,大多建議病患觀察及追蹤即可,若需要積極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其次為藥物治療,放射治療則較少見。至於最近問世的治療子宮肌瘤口服藥物及海福刀(沒有傷口的高頻率超音波刀),都屬於自費項目,治療成效及日後使用的普及率都尚待觀察。

 

目前子宮肌瘤並無好的預防方法,定期到婦產科檢查將有助於及早知道肌瘤的存在,若有子宮肌瘤,必須每3~6個月檢查一次。


子宮肌腺症

 

子宮內膜受卵巢荷爾蒙的作用影響,每個月會增厚,若沒有受孕就會剝落,剝落時所產生的出血即為月經。當原本只在子宮內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於子宮腔以外的其他器官或部位,稱做「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在子宮肌肉層,稱做「子宮肌腺症」;發生在卵巢,便是所謂的「巧克力囊腫」。

 

對於子宮內膜組織到處亂跑的原因,至今也不太明確,其中最被公認的一種說法是月經逆流。其實正常婦女在每次月經期間的經血或多或少都會逆流入腹腔,但為什麼有些人不會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這可能和個人的免疫力有關。另外,經由血管及淋巴管的散播和腹膜細胞的異形性增殖理論,都可能是發生的原因。

 

子宮肌腺症好發於生育年齡婦女,也是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症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疼痛和不孕,在疼痛方面,尤其是表現在感覺下腹疼痛的經痛,目前以藥物治療(荷爾蒙治療)和手術為主。子宮肌腺症和子宮肌瘤同樣沒有好的預防方法,如果幾乎每次月經都會明顯疼痛,就必須至婦產科確認,究竟是單純經痛或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引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