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 新业国际商业学院
- 餐饮连锁品牌系统
- 批发零售品牌系统
- 商业地产运营系统
- 健康产业整合系统
- 文创文旅康养系统
- 母婴产业服务系统
- 品牌彩妆护肤系统
- 知名品牌运营系统
- 潮牌女装皮件系统
- 鞋袜精品配件系统
- 全球跨境商品系统
新业国际商学院
有些「病」不該治?因為它在保護你
用科學的方法找到病因、明確診斷後,下一步就是治療。但是有些你認為的「病」卻不該治,因為這些「病」很可能是保護你的症狀。病需要治,但症狀未必需要過度干預。一個重要的認知:病和症狀不是一回事。病是人體出問題了,但是症狀卻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
咳嗽、腹瀉、發熱、骨刺不是病
臨床上有一類常見的急症,叫「創傷性大出血」(指由於創傷造成人體大血管或臟器破裂,引起失血量超過1000毫升的出血。),車禍、刀傷、槍傷都會引起病人大出血甚至死亡。搶救這類病人是外科醫生的基本功之一。
戰地醫生在創傷性大出血傷患的搶救上最有經驗,因為在炮火無情的戰場上,很多傷患都會出現大出血的情況。大出血會導致低血壓,這時按理應該輸血,可戰場上哪有那麼多血給傷患輸?所以,以前醫生在做手術之前就只能給病人輸入大量的液體,先把血壓提升起來,以保住傷患的命。這樣做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到了2006年,一位美國軍醫認為快速、過多的輸液提升血壓的做法會加速傷患死亡。因為大量輸液會稀釋血液中促進凝血的物質,而且人在大出血時,低血壓的症狀是一種自我保護,它會減慢出血速度。如果採用大量輸液的方式來提高血壓,出血速度反而會加快,也會加速傷患的死亡。所以這位軍醫認為,關於創傷性大出血傷患的搶救,止血才是關鍵,應該減少輸液量,在手術止血之前應該讓傷患的血壓維持在較低的水準。按照這個做法,傷患的死亡率從以前的65%降到了17%,相當於在每100個傷患裡,多救活了48個。當時這個救治方案被評為「美國陸軍年度十大發明」之一,甚至有人覺得它可以與人類第一次使用抗生素相媲美。這種策略也得到了推廣,現在全世界的醫生都在這麼做。
為什麼會提到這個病例?因為這個病例說明:首先,有些症狀對人具有保護作用,就像低血壓的症狀可以減慢出血速度一樣;其次,如果盲目的干預症狀,對於治療來說,有可能會南轅北轍。所以正確區分病和症狀十分重要。但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症狀,常被人們誤以為是病,比如骨刺。很多人把骨刺當成「病」,在他們的感覺裡,所謂骨刺就是骨頭上長出了一根「刺兒」,這根「刺兒」扎進了肉裡,所以病人才會疼。這就是把「症狀」當成了病。
骨刺其實只是一種症狀,引起骨刺的真正的病是關節老化、退變。在多數情況下,骨刺也不是引起疼痛的病因,長骨刺反而是為了不痛。醫師解釋,在關節老化、退變的情況下,關節的穩定性變差了,在人體重力或者關節承受的其他力量的作用下就會引起關節疼痛。為了減輕這種退變帶來的損害,人體就會發生骨質增生,增加受力面的面積,降低骨骼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減輕疼痛和對於關節功能的影響。所以只有在增生的骨質嚴重影響了關節功能時,才考慮手術治療。在大多數情況下,用手術刀「切掉」骨刺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再比如咳嗽、腹瀉、發熱,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症狀」,而不是病。引起咳嗽的疾病可能有呼吸道感染、肺部腫瘤、氣道過度反應、呼吸道異物梗塞等;引起腹瀉的可能原因有腸道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刺激、腸道菌群紊亂、精神因素等;引起發熱的疾病就更多了,可能是身體某個部位感染了,也可能是中毒、壓力過大,甚至某些兒童在受到精神刺激後也會出現發熱的症狀。
病在說話,人在防護
症狀不是病,不能把症狀當成病來治。那該如何正確認識症狀?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叫症狀。廣義的症狀還包括到醫院檢查時發現的各種異常指標。症狀的作用可以總結成八個字:病在說話,人在防護。
第一,症狀是「病在說話」。我們的身體出現症狀意味著疾病在告訴我們:「你生病了,得趕緊治。」比如,血尿可能是腎炎、泌尿道系統炎症、腫瘤或者結石引起的;打噴嚏可能是由於對某種物質或者氣味過敏引起的等。
有時候病比較複雜,為了引起我們的注意,它會表現出一系列症狀。比如中風這種病,通常會出現三個症狀——「120」。「1」是指一張臉左右不對稱,口角歪斜;「2」的意思是將兩隻胳膊平舉時,胳膊無力、下垂;「0」則指別人在聆聽病人說話時,發現病人口齒不清。如果一個人同時出現這三個症狀,那麼他有90%以上的可能患有中風。
第二,症狀是「人在防護」。症狀不僅能提醒人「你生病了」,絕大多數症狀還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比如,前文提到的創傷性大出血時出現的低血壓,就是為了降低出血速度,是一種自我保護。
發熱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它可以調節人體的免疫系統,殺死細菌和病毒。症狀的這種功能是人類為了生存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是人體的智慧。
《我們為什麼生病》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症狀的自我保護的例子—人體的限鐵機制,即人體限制鐵元素的吸收。得了慢性傳染病(如肺結核)的大多數人會出現缺鐵性貧血的症狀。人們想當然的把貧血看成壞事,但這種缺鐵現象其實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因為致病的微生物存活需要鐵元素,但它自己不能合成鐵元素,所以只能從人體獲得。故在感染微生物時,人體會減少鐵元素的吸收,故意造成一種缺鐵狀態,是為了限制細菌的生長。
人體的這種智慧不僅能對抗已經發生的病,甚至還能未雨綢繆,防止未來出現嚴重問題。比如,懷孕的女性在即將分娩的前幾天,血液裡的一個凝血指標會快速大幅度上升,有時甚至升高至正常值的幾十倍,這樣血液就會更容易凝固。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是為了防止生產時,損傷產道可能導致的大出血。等生完孩子,產婦安全了,這個指標也會迅速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症狀具有積極作用,不僅能提醒我們「生病了」,還能主動對抗疾病,甚至能預防未來有可能發生的嚴重異常情況,這些都是人體進化出來的自我保護機制,是生命的本能。但症狀也是一把雙刃劍,很多時候,症狀掌握不好自己的「火候」。比如感染。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告訴我們「該發熱了」,但是發熱到多少度合適?不知道。每個人有不同的反應,絕大多數時候的發熱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但是有時候症狀反應過度,就會有相反的效果,給人體帶來傷害。比如高熱,可使病人基礎代謝率增加、脫水、心率增快、心臟負擔增大,有的孩子會驚厥、抽搐,甚至會大腦缺氧。
再比如過敏。過敏是一種症狀,是人體在接觸到異物時免疫系統產生的排斥性反應,目的是讓我們遠離過敏物質。但是,有些人的過敏反應特別強烈,會出現休克、氣道痙攣、水腫,嚴重的甚至會窒息和死亡。還有前面提到的傷患大出血的例子。低血壓是為了減慢出血速度,為了保命,但是血壓過低,或者這個狀態持續時間過長,則會造成重要器官缺血,導致器官功能衰竭,也會引起死亡。所以,症狀固然有積極的一面,但是如果反應過度了,或者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先找到病根再治病
對病和症狀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後,討論治療才更有針對性。
首先,任何治療都應該從病著手,只有正確診斷和治療「隱藏」在症狀後面的疾病,才是根本。只要診斷和治療正確,在疾病好轉的同時,症狀也會快速消失。有時候,在找不到病因的情況下就盲目干預症狀,反而會讓診斷變得更難。
其次,對於症狀我們要適度干預。我們要尊重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自我保護,避免破壞天然的防禦機制。比如,對於肺部感染的病人,治療的重點應該是針對病原菌給予敏感的抗生素;對於咳嗽的病人來說,過度抑制咳嗽反射,也就抑制了主動排出細菌和壞死物質的能力,這對治療反而是不利的。
最後,症狀具有雙刃劍效應。如果症狀嚴重或者持續存在,後續就可能帶來對身體的損害,那麼我們就需要適度干預。
比如,在體溫過高時,我們需要採取退熱措施,以緩解不適,或者防止嬰幼兒因為發燒痙攣引起大腦缺氧。再比如,如果咳嗽過度影響了病人的休息和睡眠,反而會造成抵抗力下降,這對疾病恢復也是不利的。這時,我們便需要適度鎮咳止咳。總之,別跟症狀死磕,治療的正確做法是先找到病根再治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