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健康产业整合系统



 

香港新業控股集團

2020-2030 大健康產業重塑



  香港新業控股集團對大健康產業類,按疾病解決階段分為,〝疾病預防型〞、〝醫院治療型〞,〝院外康復型〞。大健康產業近兩年炙手可熱,在政策和健康的趨勢下,諸多名企紛紛下手佈局,阿里搶先入局健康產業,馬雲更直言:〝中國下一個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領域〞。
 

大健康領域


  香港新業控股集團大健康服務平台,以醫院就診疾病需求為中心,B2B做為大健康產業的發力點,再結合加上分級診療,輔助作為商業模式,也就必然是“B-B-C”模式。B2B鏈接兩端,通過與龍頭醫院、龍頭學科合作,將醫療需求和資源輻射給其他基層醫院;順應分級診療體系,打通分級診療業務流程,根據不同地區的需求,打通區域性三級甲等醫院、二級醫院、一級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業務、數據、資訊通道,將上下端醫院連接起來,打破地域限制。

 

健康預防


  患者無須長途跋涉,就可快捷享受大醫院的同質化醫療服務。香港新業控股集團的戰略合作伙伴已快速覆蓋海內外5000餘家三甲級醫院,搭建遠程醫療網路以及服務形式。目前大健康產業的痛點,在於從醫院就診為中心,前置預防,延伸康復。2017年4月馬雲把天貓健康館從天貓剝離獨立運營,創辦阿里健康,聲勢浩大的賣保健品,凸顯了進軍健康產業的決心,同時也從民營醫院切入。2017年8月萬達佈局醫療,成立大健康集團。2017年9月華潤置地大規模佈局醫療、養老和大健康產業。2017年9月GIO華興控股集團聯合多家機構簽署康養產業發展協議。香港新業控股集團在2018年1月也正式宣佈5年投資500億繼續連接海內外相關單位做健康醫療整合的戰略合作及服務平台。


  雷軍也打造了身體健康監測的小米手環、小米體重計,探索大健康數據;騰訊整合執業醫生資源,上線健康諮詢業務;百度也開發了百度健康……各行各業的資本家紛紛通過自建或投資並購、跨界合作等形式殺入大健康這片戰場。而在醫藥企業中,處方藥類企業,最先走向大健康領域的龍頭非雲南白藥,片仔癀,東阿阿膠莫屬。雲南白藥,外用止血藥,延伸概念成為白藥牙膏,而且在功能牙膏領域,一家獨大的佔據了高端位置。片仔癀,作為保密配方的外用藥膏,延伸概念,出了幾十種化妝品特妝,以量取勝,佔據國產化妝品領域的中高端。東阿阿膠,雖然有“水煮驢皮”事件的發酵,也還不能磨滅東阿阿膠在處方藥轉型中的旗幟作用。


  任何一個產業針對的都是人群,無論是產品、銷售方式、模式,始終面對的都是人群,核心還是瞄準14億龐大的人群所蘊含的潛在消費力、購買力。

 

世界的疾病發生率


  2018年,中國老齡化人口將達到2.5億,中國面臨未富先老的局面,老人對健康需求的關注越來越高,這也是健康產業會飛速發展的一個原因。另外,過去的家庭子女多,兄弟姐妹輪流照看老人,現在多為獨生子女,老人更需依賴健康醫療機構。


  心血管病、各種腫瘤、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患人數2012年就達到了2.6億,目前,中國人因慢性病而死亡占到了整個疾病死亡率的85%,因慢性病而引起的疾病負擔占到中國整個疾病負擔的70%,但是這些慢性病是可防、可控的。日常生活中的不注意、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導致慢性病發生,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慢性疑難不治症。


  2020年中國健康服務產業總規模要達到8萬億,更有數據推測是16萬億。健康服務業數據裏,只有保健食品、醫療器械有單獨的產值統計數據,大部分數據難以統計。不是藍帽子品類的保健食品和營養食品,推算的數據還不精准。即使是可以統計的健康服務產業,業績突破百億的健康龍頭企業,屈指可數,寥寥幾家。


  〝健康值〞,是一個新概念,獲取個人基本的健康資訊,運用這些資訊以維護和提升自己健康水準。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生態產品,包括生態食品、生態旅遊產品、生態養老產品等,生態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標籤。


  國家控費調控將在醫療器械領域全面擴大。第一輪國家談判納入了四大類高值耗材產品,力圖擠掉高值耗材水分。高值耗材非正常的高毛利時代不再,而這只是個開始。2019年的高值耗材品種將會繼續增加,甚至擴展到其他醫械領域。被影響的企業也將從心血管、骨科行業擴大到其他行業醫械企業。醫用耗材〝零加成〞也將變成現實。


  2017年11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關於全面深化價格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鞏固取消藥品加成成果,進一步取消醫用耗材加成〞。預計這一政策將在2018年得以推進。強化集采、價格換市場,降價必成趨勢。醫械產品國家價格調控將在未來全面擴大。希望降價能最終體現在患者的實惠中。2017是AI應用爆發的一年,尤其在醫療領域。亞馬遜和蘋果等非傳統醫療企業都在醫療保健生態系統中顯示了AI的應用意義。


  未來這些高資本家將繼續重塑整個醫療保健領域,革新並簡化患者體驗和患者授權。目前國內醫療人工智慧相關企業多達140家,從融資 看,大部分都發生在種子輪、天使輪以及A輪這樣的早期風險投資階段,行業內的公司大多還處在初創階段,尚未出現明顯的獨角獸或者壟斷。創業公司也大多選擇了變現能力強、容易進入的輔助診斷、健康管理和藥物研發等應用層領域。資本越發有經驗,會更謹慎的選擇投資有領先優勢的企業。


  2017年全球併購活動已經連續四年超過3萬億美元,美國仍是併購浪潮中最活躍的地區,已達成1.4萬億美元的交易,儘管比一年前下降了16%。美國交易數量超過了12400宗,創下歷史新高。亞太地區全球並購活動也達到9116億美元,相比2016年已經增長了11%。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達成了1405億美元的跨境交易,2017年是中國海外併購的第二大年份。

 

慢病管理中,互聯網+醫療,以及可穿戴設備+醫療


  路漫漫其修遠兮,而商業價值有目共睹。大健康和醫療類的狹義健康的差異在於〝精確度〞,精准度高到可以作為醫療設備和耗材,精准度低就可以在家庭保健類發揚光大。大健康,和蒙派或者廣告派提的〝大保健〞類不一樣之處在於,大保健純粹是文化類,而大健康定位在精准度高的〝預防和康復〞。


  大保健類完全回避醫學研究,回避醫學學術探討,只在大眾領域做文化,而大健康類項目孵化的需求原本就源於醫院的醫療需求做延伸或者前置。16萬億的大健康市場,主要會是處方藥和醫療服務企業分享,針對康復和預防做產品研發和推廣。純粹的食品企業,或者普通民用產品企業,很難在〝醫療〞延伸產品做研發。處方類產品企業有機遇,同時也面臨挑戰。畢竟,從醫院需求要延伸或者前置,也是一種跨界。跨界就不能完全走以前的老路,需要重新研發產品,搭班子建隊伍,新建管道和終端。兼併是最快的發展模式,但兼併中也會有很多文化融合與資源互補的〝免疫排斥〞。


  跨界的產業,必然要用到互聯網工具和智能硬體設備,形成平臺化或者工具化的應用,假設軟體和平臺不盈利,就必須有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設計。大健康類的平臺,和普通互聯網平臺的盈利模式可能會有差異,一般是針對C 端免費,而針對B 端收費,醫院作為B 端,尤其是非盈利醫院,收費很不現實。
香港新業控股集團對大健康產業鏈的重塑,已陸續進行並整合精細化的設計細節,粗獷的互聯網+模式,已達事倍功半。

 

 


返回顶部<<